一例表现类似毛发-牙-骨综合征的骨硬化症患者:病例报告
抽象的
我们发现一例与毛发-牙-骨(TDO)综合征相关的骨硬化症病例。
一名 41 岁男性出现了骨硬化症的临床和放射学表现。未检测到 LEMD3 基因的 13 个外显子和侧翼内含子区域的突变。他的表型特征与毛发-牙-骨综合征 (TDO) 一致,但不能完全诊断。我们报告了一种可能的新综合征关联。
此前尚未有报道称骨硬化症是 TDO 的一部分,而广泛的文献回顾表明,在我们的患者身上发现的一系列头发、牙齿和骨骼异常要么代表了毛发-牙齿-骨综合征的一种不寻常的变体,要么是一种新的综合征。
介绍
骨硬化症是一种罕见疾病,也称为 Leri 病或流动性骨膜骨质增生 [1]。它是一种硬化性骨发育不良症,其放射学特征是长骨出现“融化的蜡从蜡烛上流下”的现象。这种表现是沿着单个或连续的骨骼出现纵向骨质增生条的结果。骨硬化症通常在儿童早期表现出来,尽管偶尔最初的症状出现在成年期 [1]。它可能与其他类型的硬化性骨发育不良症(如骨质疏松症和纹状骨病)[2] 以及肿瘤形成性疾病(如结节性硬化症和神经纤维瘤病)[3] 一起发生。与骨硬化症相关的血管病变包括血管瘤、血管痣、静脉曲张、血管球瘤、动静脉畸形和动脉瘤 [4]。
典型的骨硬化症影响骨骼的长骨,尤其是下肢的长骨。中轴骨骼很少受到影响 [5]。我们描述了一名男性,他患有一系列独特的异常,包括右上肢严重的骨硬化症、卷发、无牙症和延伸至上颈椎的颅底明显硬化。还发现了其他长骨硬化,但程度较轻。考虑到头发和牙齿受到影响,我们患者的整体临床和放射学特征类似于毛发-牙齿-骨综合征,但具有其他特征。
病例介绍
一名 41 岁男性,有 26 年的骨硬化症病史,影响右前臂和手。他的右手中指在 15 岁时接受了手术,但最近疼痛加剧,挛缩恶化。他的右手第二根手指变形。他接受了近端指间关节融合术以缓解疼痛并矫正畸形。他从小就有牙齿逐渐脱落的病史,到 20 岁时,他已经失去了所有的牙齿。七年后,他患上了右耳神经性耳聋。中度创伤后发生右肱骨远端骨折。家族史与此无关。
检查发现身材矮小(-2SD)、卷发/卷曲头发和额头隆起。口腔检查显示无牙畸形(图 1)且下巴上有酒窝。他右侧听力失聪,左侧听力正常。他有上胸椎后凸,右前臂和手单侧畸形。该区域坚硬且触痛,但上覆皮肤没有变色、增厚或任何局部温度升高的迹象。注意到双侧前臂和腿弯曲。在他的躯干左侧可见 4 英寸色素沉着斑块,上面有雀斑,但腋窝或其他地方没有其他雀斑。眼科和心脏病学检查正常,智力也正常。
图 1
X 线全景片显示全牙缺失,此外还有倒 V 形发育不良的颏部隆起(箭头)。
射线照相检查如图1、2、3所示
图 2
前臂 X 光片显示典型的皮质增厚,主要沿右侧桡骨,大面积增厚和硬化分别沿腕骨延伸。尺骨轻度硬化并弯曲;同样,左侧桡骨也有轻度硬化。
图 3
第二和第三指(腕掌指骨)大面积硬化。硬化延伸至第四指的远端指骨和中指骨以及腕骨。
血液生化检查显示中度高胆固醇血症,甘油三酯轻度升高。血清钙、磷和碱性磷酸酶水平正常。甲状腺激素、甲状旁腺激素和促肾上腺皮质激素的内分泌学检查未见异常。我们的患者接受了 LEMD3 基因的遗传学检查;从全血样本中提取基因组 DNA,并进行聚合酶链反应 (PCR) 以扩增 LEMD3 基因的 13 个外显子和侧翼内含子区域(引物序列可根据要求提供)。PCR 产物通过直接测序进行分析(MWG Biotech G,德国埃伯斯贝格)。我们无法检测到患者 LEMD3 基因的 13 个外显子和侧翼内含子区域中的任何突变(NCBI 参考序列:NC-000012)。
放射线检查:
讨论
骨硬化症是一种罕见的骨质增生性良性硬化性骨发育不良 [1,2]。该病可能表现为单骨性(累及一根骨头)、多骨性或单体性(累及一个肢体)形式。其病因尚不明确,存在争议。有人认为神经感染(类似于带状疱疹)可能导致病变沿相关感觉神经根分布扩散,从而导致瘢痕形成和骨质增生 [5]。也有人提出了其他病因,例如血管疾病、结缔组织退行性病变或胚胎损伤 [6]。最有趣的是,人们认为该病是由于胚胎同种异体紊乱引起的,从而导致膜内骨化失败,在较小程度上导致软骨内骨化失败 [1]。软骨内骨化的典型靶位之一是颅底。然而,在我们的患者中,牙下软骨联合的持续存在要么是由于第一脊椎骨片的骨化缺陷,要么是由于无症状的不愈合 II 型牙本质骨折的发展[7]。
骨硬化症患者通常表现为疼痛和关节活动受限。覆盖的皮肤可能紧张、发亮、发红或充血。肌肉萎缩和线状硬皮病可能是其他特征。Roger 等人 [3] 报道了一名患有骨硬化症特征的患者,该患者伴有微小病变性肾病综合征、肠系膜纤维瘤病和躯干多发性毛细血管瘤。但是,没有报告毛发和/或牙齿受累。Zeiller 等人 [8] 报道了与骨硬化症相关的严重颈胸椎脊髓病的发展。两份单独的报告描述了骨硬化症患者的骨肉瘤和纤维瘤 [5]。
Hellemans 等人 [9] 之前已确定了骨硬化症的基因位点。发现它与骨质疏松症和 Buschke-Ollendorff 综合征等位基因。他们认为它可能与骨硬化症等位基因 [10]。然而,我们的患者表现为骨硬化症的症状综合体。整体畸形综合体与以前的报告无关 [9,10]。
必须将骨硬化症与其他硬化性骨发育不良区分开来。进行性骨干发育不良(Camurati-Engelmann 综合征)的特征是混合性硬化性骨发育不良,主要影响膜内骨化,以常染色体显性方式遗传。患者通常四肢对称受累。病理学上,长管状骨的骨膜和骨内膜表面均有进行性骨形成。放射学上,颅骨和长骨皮质硬化增厚,涉及骨干和干骺端,但不涉及骨骺 [11]。 Weismann-Netter-Stuhl 综合征是另一种硬化性骨发育不良症(胫腓骨硬化症),其表现为进行性骨硬化,主要累及骨干而非整个骨成分 [12]。这两种情况都不符合本文报道的患者的情况。
骨硬化症是骨硬化的另一种临床表现,其放射学病变表现为整个骨骼的小块骨硬化区,但大部分不累及头骨。皮肤病变可能出现在从出生到成年的任何时间,由豌豆大小的 Buschke-Ollendorff 综合征丘疹组成 [13]。纹状骨病是指长骨干骺端出现垂直条纹、硬化的大头、颅骨穹窿增厚,以及腭裂、智力低下、神经性耳聋或其他颅神经受压体征(包括面瘫)[2]。所有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