急性阑尾炎并发肿块形成,同时伴有血清学证实的登革热:一例病例报告
抽象的
急腹症和急性阑尾炎是登革热感染引起的疾病中不常见的临床表现。淋巴组织增生和肠系膜淋巴结炎可能是原因之一,尽管尚未报道登革热感染病理中存在血管炎。先前病例报告的作者描述了手术治疗时发现的类似急性阑尾炎的症状。登革热病毒尚未被证实会导致急性阑尾炎。
我们报告了一例 8 岁僧伽罗男孩的病例,该男孩在血清学确诊的登革热急性期患上了急性阑尾炎。虽然入院时有腹痛、呕吐和右侧压痛,但仅在 18 小时后才考虑诊断为急性阑尾炎,当时临床和超声检查发现腹部紧张和右髂窝处有边界清晰的肿块。静脉注射抗生素的保守治疗取得了成功。
在登革热流行的地区,认识到登革病毒感染是急腹症的非手术原因,以及它与急性阑尾炎的相似性非常重要,因为这样可以减少不必要的手术相关发病率。然而,延误或漏诊急性阑尾炎可能会导致严重的并发症。这一信息对于临床医生,尤其是儿科医生和外科医生尤其重要,他们在登革热流行期间会接触大量患者,并面临漏诊急性阑尾炎的风险。同样,延误或漏诊登革出血热可能导致登革休克综合征甚至死亡。本病例强调需要仔细评估每一位出现急腹症和登革热感染的患者。
介绍
众所周知,登革热感染与急性阑尾炎相似。由此造成的诊断混乱已在多个病例系列中得到强调,登革热现已被公认为急腹症的非手术原因 [1–5]。在我们的病例报告中,我们描述了一名生活在登革热流行地区的儿童同时感染登革热和急性阑尾炎的罕见情况。该病例强调了仔细评估的必要性,这一信息在登革热流行期间尤其重要,因为此时急性阑尾炎的诊断延误的可能性很高。
病例介绍
在斯里兰卡登革热疫情期间,一名 8 岁的僧伽罗男孩在高烧第四天来到我们位于科伦坡的儿童医院,对扑热息痛的治疗效果不佳。从发病开始就出现严重的肌痛和厌食症。在出现症状感染的第二天,他开始出现腹痛和呕吐,入院后腹痛持续了六天。检查显示他面色潮红,发热,中度脱水。他的 Hess 试验呈阳性。肝肿大 2 厘米,有触痛,右下腹部有压痛。患者的脾脏未触及。实验室检查显示白细胞减少(白细胞计数 4×109/L)、中性粒细胞增多(92%)、血小板减少(86×109/L)、血细胞比容升高(42%)、肝酶轻度升高(天冬氨酸氨基转移酶 101IU/L;丙氨酸氨基转移酶 48IU/L)。临床诊断为登革热。通过静脉输液治疗纠正了男孩的脱水症状。免疫球蛋白 G (IgG) 和 IgM 登革热抗体的存在为诊断提供了血清学确认。
患者接受登革出血热 (DHF) 和登革休克综合征的监测。未出现血浆渗漏和循环不稳定。男孩入院 18 小时后,腹部压痛加剧。我们观察到局部腹部紧张,并感觉到右髂窝处有一个边界清晰的肿块。超声检查证实右髂窝处有一个压痛肿块,周围有腹腔内液体,提示为阑尾肿块。患者血清 C 反应蛋白 (CRP) 水平为 44.0 mg/L(正常值 <8 mg/L)。尿培养无菌。根据临床和超声检查结果,诊断为急性阑尾炎并发登革热。
男孩的病情保守治疗,静脉注射头孢噻肟和甲硝唑。患者的白细胞减少和血小板减少在发病第六天得到缓解,我们观察到患者出现登革热康复后出现的典型皮疹。然而,他的发烧、中性粒细胞增多和 CRP 水平升高持续存在。我们将这些症状归因于阑尾炎和肿块形成。我们给患者静脉注射抗生素,产生了积极反应,患者出院回家时没有疼痛和胃肠道症状。计划进行间歇性阑尾切除术。他的住院时间为 13 天,超过了登革热的平均住院时间。
讨论与结论
登革热是当今世界一种重要的病毒性感染。淋巴组织增生和肠系膜淋巴结炎可能是导致登革热病急腹症临床表现异常的潜在病理因素,有时与急性阑尾炎相似。急腹症的其他可能原因是登革热心力衰竭休克发作时或同时发生急性阑尾